纪录片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?|世界资讯
(资料图)
中新网上海6月22日电 (李秋莹)“中国的纪录片可以展现中国的张力,以及所发生的事情。”NHK节目制作公司主任制片人小谷亮太在“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叙事”圆桌论坛上表示。
过去十年是中国纪录片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,纪录片创作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升,商业价值也进一步凸显。据艺恩数据统计,2022年纪录片制作时长超9万小时,播出时长超80万小时,典型视频平台上新数量1040部;据“中国视听大数据”(CVB)统计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地方卫视频道2022年共播出纪录片6.4万小时,市场热度与口碑双升。
本届上海电视节特设“纪录片日”,系列活动于21日举行。其中,“白玉兰纪录片论坛”以“时代变迁中的纪录片表达”为主题,设置两场圆桌论坛,以“新时代纪录片的创新表达”“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叙事”为题,邀请一众优秀中外纪录片人进行思想碰撞。
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,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力、影响力、引导力越来越显著,在助力国家外交、民间交流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。如何通过纪录片让世界更了解中国?
哔哩哔哩纪录片总监制张元表示,熊猫、兵马俑、火锅、长城是过去中国纪录片出海的几个固定模式,但是最近几年,中国纪录片的题材越来越丰富、越来越多元化。“这些年,从对外海外的节目播出来说,美食类纪录片还是一个相对国际传播来说比较通用的话题,像《人生一串》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美食类的节目,在海外的传播和受众的反馈是非常好的。”
“我首先要道歉,我最近拍的就是从兵马俑开始讲起的故事。”《行进中的中国》《六人: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》导演罗飞(Arthur Jones)认为,纪录片通过一些中国特有的、全世界都了解的中国的特色点作为切入,也是一个好办法。“我发现国外大部分人不知道是什么地方,不知道墓葬。但是通过兵马俑是可以慢慢带他们进去,这也是一个方法。”
他认为,重点是如何通过这些来讲好故事,“我们一直要找到一个新的角度,要么就是新的格式,要么就是类型的纪录片。比如拍《六人: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》的时候,我们把历史片子变成了侦探片子。不要放一些老素材,活下来的人,还存在的人,通过他们的经验去讲”。
小谷亮太对于中国的历史同样兴趣浓厚,“日本的观众非常喜欢中国五千年的历史,如果我们能够用8K或者4K的清晰度,把这些历史展现在日本观众面前,一定能够将中国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进行传播。”与此同时,他更关注中国现实类题材,他举例说明:“之前我知道一个来自上海的年轻电影人通过两个小时的纪录片,记录了他的整个家庭生活,这是在上海一个比较老的小区拍摄的。当时年轻的日本观众给我发邮件,说我们可以在观看的过程当中,对这个家族的生活感同身受。”
“我在接管BBC地平线之前,是负责历史部的开发,”BBC制片人史蒂夫·克拉布特里(Steve Crabtree)同样认为在讲述一个国家时,历史非常重要,“我们有非常多可以挖掘的地方”。令人惊喜的是,他还是刘慈欣的忠实粉丝,“我读了《黑暗与森林》,以前从来没读过这样的书,这样的科幻故事。我觉得他书写的方式、使用的语言,还有理念,真的是非常非常独特”。
科幻是全世界共同的话题,张元介绍,此前B站与BBC合作的《未来漫游指南》就是非常新颖的尝试,据了解,《未来漫游指南》由刘慈欣作为线索人物与讲述人,与全球最前沿科研领域代表人物,一同探索刘慈欣科幻作品中提及的情节、科技与假想,是如何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。
“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年,能够在这方面进一步拓展可能性。中国科幻类的题材,希望在世界上进一步打开市场。”史蒂夫·克拉布特里(Steve Crabtree)表示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