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市郊“草莓村”走上振兴路
嘉定工业区灯塔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 秦建良
在上海嘉定提起草莓,往往想到的是嘉定工业区灯塔村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小圈棚散户种植,到2007年实现基地化规模种植,如今灯塔村的草莓种植面积达1065亩,地产“农灯草莓”屡获全国金奖,灯塔村也因此荣获全国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。
近年来,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,灯塔村党总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立足草莓产业优势,挖掘本土农耕文化,依托“村园联动”发展模式,努力探索一条上海市郊产业园区周边乡村振兴的新路径,成功创建上海市第四批乡村振兴示范村。
(资料图片)
融合+联合+整合 党建引领促治理有效
灯塔村与江苏太仓接壤,是长三角省际交流交汇的节点型乡村。村域面积4.54平方公里,共19个村民小组,常住人口4797人。村党总支提炼形成“莓丽生活+党建”工作法,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,带动村民自治氛围日渐浓郁。
以“莓”为媒,融合党建做大“朋友圈”。灯塔村党总支与太仓科教新城新丰社区党总支同频共振,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,通过开展农技科普田间课堂、草莓旅游文化、多元化种植宣传推广等活动,以“走出去、请进来”的方法,推广草莓文化,积极融入嘉昆太党建“朋友圈”。
以“人”为本,联合村民打造“自治圈”。通过党员联系农户、党员户挂牌等举措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组建志愿服务队,宣传贯彻乡村振兴政策主张。依托村民大会、村民代表会议等,组织开展村民说事、民情恳谈等协商活动。针对外来人口较多的特点,成立“灯塔新村民委员会”,引导新村民自我管理。
以“家”为点,整合资源串联“生活圈”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(我嘉·邻里中心)建设,汇聚各方资源,承接下沉政务服务事项,推动“就近办”成为常态,打造家门口的政务服务站;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、志愿服务,形成具有灯塔特色的党群服务阵地,推动邻里中心成为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平台。
水清+路畅+景美 软硬兼施促和谐宜居
如今,走进灯塔村,村级形象代言人“莓丽小姐”的身影随处可见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过程中,灯塔村尊重原有乡村自然肌理,以打造宜居环境为目标,不断优化提升乡村风貌。
铺就“莓好之路”。针对村主干道及通宅道路,建立长效管护机制,重点沿嘉朱路、竹窑路打造一条“莓好之路”,布局村庄入口特色主题景墙、生态停车场、竹窑路景观围墙,把竹窑路建设成为集市民健身、骑行等功能于一体的“四好农村示范路”。
守护“水清岸绿”。连通村内水系,提升水体环境,完成李家港、学田港等8条河道整治,总长6.3公里。实施生态护坡,种植水生植物,点缀河面环境,打造自然生态岸坡。推进沪通铁路沿线林地、村宅组团周边绿化及林地建设,建成开放式林地130亩。
打造“美丽灯塔”。重点推进沿嘉朱公路、竹窑路村宅组团环境提升,打造乡村小菜园、村民休闲农园、邻里广场等。完成4座公厕和2座生活垃圾分类中转房的建设,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改造提升,实现湿垃圾村内资源化利用,提升农村垃圾分类综合管理水平。
草莓+农旅+乡创 村园联动促产业兴旺
毗邻工业园区,灯塔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。在嘉定工业区村园联动战略的助推下,灯塔村全面激发草莓产业、休闲产业和乡创产业的动能,深度参与园区建设,共享产业发展红利,为乡村振兴构筑起过硬的产业支撑。
“草莓经济”产业链,书写村级经济的“致富经”。做全草莓全产业链,实施草莓高标准种植、科技研发、科普展示等系列项目,每年举办草莓文化节,从传统农业种植逐步向一、三产业融合发展,多措并举促进村民增收达到3000万元。与此同时,以互联网赋能农业,建设“云种草莓”营销体系,通过社区团购、直播电商等网上平台获客引流,不断赋予“草莓经济”新内涵。
“两园一街”农旅带,打造工业园里的“后花园”。大力发展农旅休闲产业,打造“两园一街”农旅休闲带。“莓丽乐园”汇集草莓及特色农产品销售、草莓衍生品加工体验等特色项目;沥江生态园致力打造集观光休闲、餐饮度假于一体的农家乐园;竹桥老街以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特色,还原传统集市风貌,成为工业园里的一道风景线,为企业员工提供休憩游玩的好去处。
“乡野归谷”创意园,培植返乡创业的“新乐土”。未来规划中,灯塔村延续“村园联动”发展思路,结合嘉定工业区产业人才外溢和乡村生态环境价值,建设集人才公寓、创业孵化、商业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“乡野归谷”创意园,引导年轻创客回流乡村,引进科创企业,增加就业机会,促进村民多元增收,村级经济持续壮大,打造“人才+乡村+科创”的融合型乡村振兴发展模式。
以“产业为本、联动为纲、风貌为源、创新为魂”,在新的起点上,灯塔村将力求在乡村品牌特色上有新提升,在城乡融合发展上有新跨越,在区域联动示范上有新拓展,着力打造“嘉昆太生态休闲莓丽后花园、长三角村园联动创客示范村”。(来自“上海嘉定”微信公众号)